动辄得咎的成语故事


动辄得咎

拼音dòng zhé dé jiù

基本解释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。辄:就;总是;咎:责备。

出处唐 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公不见信于人,私不见助于友,跋前踬后,动辄得咎。”


动辄得咎的典故

唐朝时期,韩愈学识渊博,被任命监察御史,因反对宦官利用“宫市”敲诈百姓,触怒了唐德宗被贬,后在唐宪宗时调回京城任吏部员外郎,他又因华州刺史之事被贬为国子监博士,他作《进学解》感慨自己:“跋前踬后,动辄得咎。”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动辄得咎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祸乱滔天 《晋书·惠帝纪》:“祸乱滔天,奸逆仍起,至乃幽废重宫,宗庙纪绝。”
万众一心 清 金安清《洋务宜遵祖训,安内攘外,自有成效说》:“如身之使臂,臂之使指,上下联络,万众一心。”
犬马恋主 三国·魏·曹植《上责躬应诏诗表》:“踊跃之怀,瞻望反侧,不胜犬马恋主之情。”南朝·宋·鲍照《从临海王上荆初发新渚》诗:“狐涂怀窟志,犬马恋主情。”
学以致用 李新《为有源头活水来》:“要结合实际工作和革命斗争的需要来学,学以致用,并且勤学苦学。”
多多益善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淮阴侯列传》:“上曰:‘于君何如?’曰:‘臣多多而益善耳。’”
存而不议 唐·独孤及《仙掌铭并序》:“后代揭厉于玄踪者,聆其风而骇之,或谓诙诡不经,存而不议。”
算无遗策 《晋书 桓玄传》:“自谓经略指授,算无遗策。”
遗形藏志 汉·严遵《道德指归论·上德不德》:“遗形藏志,与道相得。”
不分青红皂白 丁玲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》三六:“文采觉得这末不分青红皂白就不大好。”
不攻自破 唐 顾德章《上中书门下及礼院详议东都太庙修废状》:“是有都立庙之言,不攻而自破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