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思而后行的成语故事

拼音sān sī ér hòu xíng
基本解释三:再三,表示多次。指经过反复考虑,然后再去做。
出处《南齐书·公冶度》:“季文子三思而后行。”
三思而后行的典故
春秋时期,孔子带领他的弟子周游列国推销他的仁政,在鲁国碰壁后,他在离开卫国的途中总结在鲁国的经验时,对他的女婿公冶长及子贡等人说:“鲁国执政的人中只有季文子处事不冲动,三思而后行。”弟子们赶紧把他的言语进行记录。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三思而后行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皆大欢喜 | 《金刚经 应化非真分》:“闻佛所说,皆大欢喜,信受奉行。” |
乐道安命 | 南朝·宋·鲍照《园葵赋》:“荡然任心,乐道安命。” |
鬼怕恶人 | 旧题宋·苏轼《艾子杂说》:“王曰‘前人已不住矣,又安敢祸之?’艾子曰:‘真是鬼怕恶人也。’” |
穷年累世 | 《荀子 荣辱》:“然而穷年累世,不知不足,是人之情也。” |
万众一心 | 清 金安清《洋务宜遵祖训,安内攘外,自有成效说》:“如身之使臂,臂之使指,上下联络,万众一心。” |
苦尽甘来 | 元 关汉卿《蝴蝶梦》第四折:“受彻了牢狱灾,今日个苦尽甘来。” |
习非成是 | 西汉 扬雄《法言 学行》:“习乎习,以习非之胜是,况习是之胜非乎?” |
遁世离俗 | 《楚辞·九章·悲回风》“望大河之洲渚兮,悲申徒之抗迹”汉·王逸注:“申徒狄也,遇暗君遁世离俗,自拥石赴河,故言抗迹也。” |
玩世不恭 | 明 李开先《雪蓑道人传》:“醉后高歌起舞,更有风韵,只是玩世不恭,人难亲近耳。” |
绳锯木断 | 宋 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第十卷:“一日一钱,千日一千,绳锯木断,水滴石穿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