摸棱两可的成语故事


摸棱两可

拼音mō léng liǎng kě

基本解释握持棱角,两端皆可。比喻遇事不决断可否,不分是非。

出处《旧唐书·苏味道传》:“处事不欲决断明白,若有错误,必贻咎谴,但摸棱以持两端可矣。”


摸棱两可的典故

唐朝时期,武则天任命苏味道为宰相,他处世十分圆滑,从不表明自己的看法,他认为这样不会得罪人,他把这种圆滑的方法说成“决事不欲明白,误则有悔,模棱特两端可也。”人们送他一个外号叫“苏模棱”。后因犯错而降职到四川眉州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摸棱两可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虚位以待 明 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:“宁可虚位以待人,不可以人而滥位。”
居功自满 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15章:“象郝摇旗这样的人,平时居功自满,遇到艰难的时候又不肯同心协力,常发怨言。”
僧多粥少 王朔《浮出海面》:“国家有困难,僧多粥少,为国分忧嘛。”
死要面子 张洁《沉重的翅膀》:“你知道爸爸死要面子,绝不会把这些事往外讲。”
胸有成竹 宋 苏轼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:“故画竹,必先得成竹于胸中。”
大包大揽 李英儒《野火春风斗古城》第四章:“他手里摇摆着酒瓶子,大包大揽地说:‘这个小姑娘,跟我投缘分。’”
抛砖引玉 宋 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:“时有一僧便出,礼拜,师曰:‘比来抛砖引玉,却引得个坠子。’”
牝鸡司晨 《尚书 牧誓》:“牝鸡无晨。牝鸡之晨,惟家之索。”
土木形骸 《晋书 嵇康传》:“身长七尺八寸,美词气,有风仪,而土木形骸,不自藻饰。”
以弱制强 三国·蜀·诸葛亮《将苑·将刚》:“善将者,其刚不可折,其柔不可卷,故以弱制强,以柔制刚。”